孔子没而大道微,汉儒承秦灭学之后,始立专门,各抱一经,师弟传受,侪偶怨怒嫉妬,不相通晓,其于圣人之道,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。久之,通儒渐出,贯穿群经,左右证明,择其长说。及其敝也,杂之以谶纬,乱之以怪僻猥碎,世又讥之。盖魏晋之间,空虚之谈兴,以清言为高,以章句为尘垢,放诞颓坏,迄亡天下。然世犹或爱其说辞,不忍废也。自是南北乖分,学术异尚,五百余年。唐一天下,兼采南北之长,定为义疏,明示统贯,而所取或是或非,未有折衷。宋之时,真儒乃得圣人之旨,群经略有定说。元明守之,著为功令。当明佚君乱政屡作,士大夫维持纲纪,明守节义,使明久而后亡,其宋儒论学之效哉!且夫天地之运,久则必变。是故夏尚忠,商尚质,周尚文。学者之变也,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,则所尚也贤于其故,否则不及其故,自汉以来皆然已。明末至今日,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,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,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,以博为量,以窥隙攻难为功。其甚者,欲尽舍程朱,而宗汉之士,枝之猎而去其根,细之蒐而遗其巨,夫宁非蔽与?
嘉定钱君献之,强识而精思,为今士之魁杰,余尝以余意告之,而不吾斥也。虽然,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。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,行数千里,旁无朋友,独见高山大川乔木,闻鸟兽之异鸣,四顾天地之内,寥乎茫乎,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,其于余论,将益有合也哉。
译文
孔子去世后,儒家大道逐渐衰微。汉代儒生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后,开始设立专门的学术流派,各自抱守一部经典,师徒相传。同辈之间互相嫉妒怨恨,学术互不贯通,他们对于圣人之道的理解,如同筑起墙垣堵塞了门巷(使大道难以通行)。久而久之,博通的儒者逐渐出现,他们贯穿融合群经,相互印证,择取各家之长。但到了后来,弊端也随之而来:有人将谶纬迷信混入学术,用怪诞琐碎的内容扰乱正理,世人又因此讥讽他们。到了魏晋时期,空虚玄谈之风兴起,士人以清谈为高明,将经典注疏视为尘垢,行为放浪颓废,最终导致国家灭亡。然而世人仍有人喜爱他们的言辞,不忍废弃。从此南北分裂,学术风尚各异,延续了五百多年。唐代统
此文以学术史为纲,辩证分析历代学风得失,立足 “守本纠弊”,既肯定宋儒维系纲纪之功,又警示清代考据学重细琐、轻大义的偏蔽,借钱献之远行寄寓对士人回归儒学根本的期待,体现出姚鼐调和汉宋、注重义理的学术观。
沧州南一寺临河干,山门圮于河,二石兽并沉焉。阅十余岁,僧募金重修,求二石兽于水中,竟不可得,以为顺流下矣。棹数小舟,曳铁钯,寻十余里无迹。
一讲学家设帐寺中,闻之笑曰:“尔辈不能究物理。是非木杮,岂能为暴涨携之去?乃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湮于沙上,渐沉渐深耳。沿河求之,不亦颠乎?”众服为确论。
一老河兵闻之,又笑曰:“凡河中失石,当求之于上流。盖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水不能冲石,其反激之力,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,渐激渐深,至石之半,石必倒掷坎穴中。如是再啮,石又再转。转转不已,遂反溯流逆上矣。求之下流,固颠;求之地中,不更颠乎?”如其言,果得于数里外。然则天下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者多矣,可据理臆断欤?